【光威杯】第七届获奖团队风采—“同罗同乐”
发布时间:2023-11-12
一、研究生组一等奖团队风采
团队获奖感言
我们很高兴能够代表暨南大学出征第七届“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这一次比赛规模之大,队伍之多,赛制之新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感谢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以及台前幕后各个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正是因为你们的努力,这场科研盛会才显得如此精彩缤纷。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体验,在比赛中我们带着《仿生复合液晶水凝胶骨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构建及性能研究》作品与各位学术界的大咖进行交流,各位评审的专家老师的提问激励着我们继续踔厉奋发,努力向前;在倾听其他优秀的参赛小组的汇报答辩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科研思维的启发。在这次比赛当中我们展现了课题组围绕骨修复这个领域研究的亮点,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存在的不足,总的来说收获颇丰。我们将带着这些收获继续坚持下去,希望能够在下一次的竞赛中再创佳绩。说到想对师弟师妹及复材领域学子的话,那应该就是脚踏实地,坐得住冷板凳,刻苦钻研,最后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的。科研嘛,就是一个享受煎熬的过程,各位师弟师妹及复合材料领域的学子要志存高远,持之以恒,多多参加科研竞赛,风雨过后迎接大家的必将是绚烂的彩虹!最后也衷心的祝愿“光威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越办越好!
团队成员介绍
刘坤
“我平时喜欢打篮球等一些出汗的运动,可以在科研之余放松身心还能强健体魄。”
黎一志
“我平时比较安静,大部分时间会呆在实验室,科研之余喜欢打打网络游戏,研究摄影,偶尔会打打羽毛球。”
罗忆婷
“在科研之余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例如唱歌、游泳,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科研人。”
陈境升
“做实验之外的时间我热爱运动多一点,例如打篮球和羽毛球,并且策划不同部门间的团建交流活动,并参与组织荧光夜跑,525活动月等不同校级活动。”
二、获奖项目介绍
(1)项目基本信息
(2)项目概况
大段骨缺损需要通过临床干预来完成治疗,而传统的自体骨与异体骨移植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性能灵活可控的骨组织工程材料便是当今的研究重点,其中,通过仿生细胞赖以生存的骨组织微环境来促进修复更是骨组织工程中的重要策略。
骨组织微环境中最重要的成分便是细胞外基质(ECM),骨ECM具有独特的拓扑结构和力学微环境,拓扑结构源于ECM中大量的液晶胶原,其直接调控干细胞成骨行为和新骨矿化;而粘弹性则是骨ECM最重要的力学特性之一,在调控细胞迁移、粘附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构建类骨ECM环境需要着重仿生这两种重要特性。
水凝胶是典型的粘弹性材料,选择合适的高分子链并调控交联方式可赋予水凝胶粘弹性;而对于液晶特性,通过提取胶原或合成液晶来重现骨液晶具有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甲壳素作为一种成本低廉、产量丰富的生物活性天然多糖,酸解后得到的晶须(CHW)可自组装形成类胶原液晶的手性向列型液晶,是模拟胶原液晶的新型绿色材料。因此,从2021年9月份一开始入学我们就确定了围绕仿生复合液晶水凝胶骨组织工程支架的3D打印构建及性能研究的课题展开研究,本项目以甲壳素晶须液晶为中心,通过多手段交联构建具有类骨ECM微环境的水凝胶材料,并探究其成骨活性以及临床应用可能性。
(3)项目创新点
1. 利用CHW的手性向列型液晶织构制备具有液晶特性的复合水凝胶;利用立体光固化打印实现液晶复合水凝胶支架的三维构建。
2. 通过调节组分,获得液晶特性与粘弹性与天然骨ECM相似的复合水凝胶;研究了液晶复合水凝胶中液晶特性、粘弹性和带电性对细胞行为和成骨分化的影响规律。
3. 研究了液晶复合水凝胶支架中,模量与液晶特性对细胞行为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协同作用,并从细胞-基质相互作用和蛋白吸附角度对影响机制进行剖析。
三、团队科研经历
(1)指导教师信息
罗丙红老师,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导。近年一直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开发研究,为“人工器官及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骨干成员。近年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参与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作为主要成员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项,已获授权专利19项,成功转让专利2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24届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奖优秀奖1项;在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2)团队科研心得
我们是一个团结友爱的课题组,目前在读的学生有博士2名,硕士9名和一些本科学生,并且有26名已经毕业或继续深造或参加工作的小伙伴们。罗老师平时经常告诫我们课题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大家相互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也给我们这个大家庭取了一个特别亲切的名字“同罗同乐”。我们的罗老师在平时生活上温文儒雅,平易近人,但在面对科研学术的问题上却又务实严谨,同时罗老师在平日里很注重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在科研经历、方法、经验等方面经常会给予我们悉心的指导与关切的建议。比如从一开始项目的选题构思,到开展实验撰写论文项目结束,期间的每一步过程老师都耐心指导着我们,实验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与老师沟通后,罗老师都会帮助我们及时打开思路及时给予反馈,提供意见,帮助我们迈过一道道坎,最终顺利完成实验、发表文章以及最后完成项目。真的非常谢谢您,罗老师!
关于平日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方法、经验,刘坤说:“科研就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过程”,对于课题的提出到泡实验室一步步落实再到最后投稿发表都需要从源头上进行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再科研道路上坚持下去,一定能取得最终的科研成果。
关于平日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方法、经验,黎一志说:“科学研究对于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课题方向要多与导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自己也要积极检索并阅读文献,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挖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关于平日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方法、经验,罗忆婷说:“团队之间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人心齐才能泰山移,在团队比赛中各个流程都需要伙伴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推动的更快更好,在团队比赛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进行任务分工,遇到困难点要提出汇报并集思广益落到实处地去解决。
关于平日的学习和科研经历、方法、经验,陈境升说:“在科研过程中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阅读文献之后的思如泉涌要通过一步步的预实验去将思路和想法落到实处,在一步步的实验优化过程中优化自己的课题。